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加速进阶中国经济“第五极”,中三角湘鄂赣三省将迎来重大利好

2022-03-21 13:45:10    来源:长江商报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终于迎来顶层设计。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并明确了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极格局。方案的出台,一方面,对于中三角湘鄂赣三省来说将迎来重大利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显著提升,将加速进阶中国经济“第五极”。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出台非常及时且必要,从我国2004年定调中部崛起至今已过去将近20年时间,要实现新一轮中部崛起,发展中三角势在必行。

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即俗称的“中三角”,涵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30余个市县,也是中国面积最大、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中三角曾一度是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强力竞争者。但随着成渝的率先“晋级”,目前唯有中部地区尚无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去年全国两会上,湘鄂赣三省全国政协委员曾共同呼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湖北两省再次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关于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建议》,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建设“中三角”双循环发展示范区。

同时,湘鄂赣三省委员再次联名提交《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等,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指导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

2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方案,并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要彰显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优势和特色,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为引领,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空间枢纽作用。

随着近日方案的正式发布,将填补中部地区缺少国家战略规划的空白,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将再次提速。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相较于7年前的发展规划中,本次出台的方案提出,要“打造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3个“重要”,无不凸显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机遇。这也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将不仅聚焦于长江经济带,还要同时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

构筑“一体化”抱团发展

在叶青看来,要成为全国范围内又一“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必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即“一体化”。

方案指出,自发展规划2015年实施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包括省际协商协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等。

为此,针对“十四五”发展目标,方案提出,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武汉、长株潭等都市圈同城化实现实质性突破,南昌都市圈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完善,铁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新型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方案同时指出,要强化都市圈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以科学分工、协同发展为导向,构建“三核三圈三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实际上,“一体化”也一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首要命题。

从2012年三省会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到2013年三省会城市先后签订《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如今方案的正式出台,这十年来,湘鄂赣三地协作正从谋划一步步变为实践。

2021年,三省签署了“1+N”合作协议,并宣布组建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签署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份文件,打造2小时互达经济圈等,具体落实三省协同发展合作事宜。

今年两会,三省联名提案中也建议,将中三角枢纽集群打造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提升长沙、南昌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服务功能,联动城市群其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同时,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轨道上的“中三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具有相当的优势,包括区位、科教、产业等,尤其是国家目前的重视,这里的经济站位显得非常重要。”叶青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经济合作不够,因此拥有再好的条件也发展不起来。一方面,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另一方面,“中三角”项目要细化,每一项都把它列出来,把它落地。“就像长三角一体化一样,中三角一定要一体化。如果不团结起来,就不能够形成经济带,总量就上不去。”

共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而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起着核心支撑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资源较丰富,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改革开放水平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对此,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

据了解,在过去几年中,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和文旅方面,省际协商机制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不足。近年来,三省已经在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进行了一系列统筹谋划和产业协作。

根据去年签署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三省战略合作将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武汉、长株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三省要构建协同创新布局,围绕重点产业,构建“三核多链”的区域协同创新布局,高水平建设中国光谷、中国“V”谷、中国稀金谷等科技创新城;推进以“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为纽带的“三走廊”构建。

对此,方案中也指出,要推动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湖南省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江西省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的合作对接。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共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导向,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方案指出,要联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湘江新区、赣江新区及武汉东湖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加快建设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方面,具体包括巩固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一批先导产业。

聚焦在产业方面,三大都市圈各有所长。

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方面,武汉都市圈将打造“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南昌都市圈发展终端、光电显示等。

在汽车产业集群方面,武汉都市圈将重点开发新能源、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汽车,长株潭都市圈推进燃油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南昌都市圈保持特种车优势并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荆州等城市要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

此外,在科技创新重点工程方面,方案强调,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水平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和活力。

“向绿而行”共推低碳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不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区域。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城市群,被誉为长江“双肾”的洞庭湖、鄱阳湖更是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为此,方案中也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协同保护与环境共治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并对三省协同推进长江水环境治理作出明确,提出三省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等。

方案指出,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

在共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方面,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打造城市群“绿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保护,深化长江及汉江、湘江、赣江治理,筑牢大别山、大巴山、雪峰山、怀玉山、武夷山生态屏障,强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构筑“一心两湖四江五屏多点”生态格局。

在协同推进长江水环境治理方面,完善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到2025 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70%以上,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方面,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_3)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大气污染、危险废物等领域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健全鄱阳湖、洞庭湖补偿机制,推进江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建设。支持武汉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此外,方案还提出,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总结推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经验,支持武汉、九江、岳阳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深化探索实践,推动丰城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通(城)平(江)修(水)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标签: 中国经济 湘鄂赣三省 绿色产业 重污染天气

相关阅读